相机基础知识解读
相机基础知识全解析:从入门到精通
1.前言
摄影不仅是一门记录生活的艺术,更是科技与创意碰撞的结晶。从最初的黑白胶片机到如今功能强大的数码相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我们带来了无限可能。了解相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每一位摄影爱好者迈向专业的重要第一步。本文从多个层面全盘解读相机基础知识,帮助大家理解设备参数背后的原理和创作过程中如何灵活应用。(感谢ChatGPT和Deepseek的总结以及前人已有的总结)
2.分类与认识
2.1 相机分类
单反相机(DSLR):
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这个单镜头是相对于双反来讲的,单反的这一个镜头既用来取景也用来成像。利用反光镜系统实现取景成像,具体来讲就是取景时,通过镜头入射的光线射到反光板上,然后被反光板反射到五棱镜上,再经过五棱镜的折射后,被拍摄者通过光学取景器观测到。按下快门曝光成像的时候,反光板抬起,光线直接射到感光元件上完成曝光成像。曝光结束反光板放下。具备快速响应和更强的手动操作能力,适合专业摄影师和严肃爱好者。现在逐渐被微单淘汰。
无反相机(Mirrorless):
取消反光镜设计,直接用电子取景,好处就是没有反光板开闭带来的机震,体积更小、重量轻,同时保留了大部分单反相机的性能,单反有的他都有,近年来比较流行。
便携式数码相机(DC):
就傻瓜相机,不能换镜头,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适合普通人的日常记录和旅行摄影。 这个时候就要提一嘴这个范畴里面的CCD了,这个玩意儿就是把普通相机的CMOS(一种图像传感器)换成CCD。不作评价,想买就买,但是出自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CCD相机可以和泡泡玛特什么的莫名其妙的潮物坐一桌。具体可以看参考里面知乎大佬的介绍。
手机相机:
略。
2.2 感光元件种类
感光元件是相机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影响图像质量。主要有两种类型:
CCD(电荷耦合器件):
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的简称,它能够将光线变为电荷并将电荷存储及转 移,也可将存储之电荷取出使电压发生变化。光电效应能使此种元件表面产生电荷,从而组成数位影像。 成像效果细腻、色彩还原度高,但制造成本较高、能耗较大,实际上已经被CMOS所超越,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是最近有 风潮又给他炒起来了。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成本相对低、功耗较小,目前大部分主流相机采用此技术,同时技术进步也使得其画质不断提 升。
感光元件的尺寸(画幅)越大(如全画幅、APS-C),往往能够捕捉更多光线,从而在弱光环境下表现更优,同时动态范围和噪点控制也相对更好。
2.3 画幅分类
全画幅(Full Frame):
尺寸与传统35mm胶片一致(约36×24mm),成像素质顶尖,弱光噪点少、动态范围广、景深控制灵活,是专业摄影和高端视频拍摄的首选。缺点是机身和镜头体积较大,价格较高。
半画幅(APS-C/残幅):
尺寸约为全画幅的一半(约23.6×15.7mm),因成本低、体积轻便,广泛用于入门级单反/无反相机。需注意镜头焦距需乘以转换系数(如1.5倍或1.6倍),适合日常拍摄、旅行及爱好者创作。画质弱于全画幅,但性价比突出。
中画幅(Medium Format):
尺寸远超全画幅(如44×33mm或更大),拥有极致的分辨率、色彩深度与 动态范围,专为商业广告、高端人像及艺术摄影设计。传统中画幅相机笨重昂贵,近年逐步向便携化发展(如富士GFX系列)。
M4/3画幅(Micro Four Thirds):
尺寸约17.3×13mm,主打轻量化设计,机身和镜头体积小巧,适合视频拍摄、Vlog和户外机动需求(如无人机、运动相机)。画质弱于全画幅和APS-C,但视频性能优化较好。
1英寸及以下(如1英寸、1/1.8"):
常见于卡片机、运动相机和智能手机,体积极致紧凑,但感光能力有限,依赖算法(多帧合成、AI降噪)提升画质。适合日常随手记录或社交媒体分享。
2.4 镜头与成像系统
主要关注以下几个参数:
焦距:
焦距决定了视角和画面压缩效果。广角镜头适合风光、街拍;长焦镜头则常用于人像、野生动物摄影。光圈:
光圈大小决定进光量和景深效果,常用的表述为f/值。较小的f值表示大光圈,能在弱光环境下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创造柔美背景虚化。防抖技术:
一些镜头或相机内置防抖功能,能够在低速快门情况下减小手抖影响,适用于室内或夜景拍摄。
2.5 认识按键
用相机还是要先明白都有什么按键的),下面的是从一篇小黑盒的帖子转来的,详细的图片就不搬运了,具体可以看原文:
基础控制区
- 电源开关:通常标记为 ON/OFF,部分相机集成在模式拨盘上。
- 快门按钮:半按对焦,全按拍摄(听到“滴”声表示对焦完成)。
- 模式拨盘:选择拍摄模式,如 AUTO(全自动)、P(程序自动)、S/Tv(快门优先)、A/Av(光圈优先)、M(全手动)。
- 热靴接口:顶部金属槽,用于外接闪光灯或麦克风。
功能快捷键
- ISO键:快速调整感光度(数值越高画面越亮,但噪点越多)。
- 曝光补偿键(±):在自动模式下增减画面亮度(白加黑减原则)。
- AF/MF切换键:切换自动对焦(AF)与手动对焦(MF)。
- Q/Menu键:快速进入设置菜单或快捷操作界面。
- 方向键/拨轮:调整参数或切换对焦点。
其他重要按键
- INFO/DISP:切换屏幕显示信息(直方图、水平仪等)。
- 删除键(垃圾桶图标):删除照片或视频。
- 回放键(▶️图标):查看已拍摄内容。
2.6 认识界面与参数
通过取景器或LCD屏幕,可以看到以下核心参数(不同机型显示略有差异):
- ⚡️ 闪光灯状态
- 📷+数字 剩余可拍摄张数
- 1/125 快门速度(分母越大,快门越快)
- F5.6 光圈值(数值越小,光圈越大,背景虚化越强)
- ISO 100 感光度
- ◼️▪️▪️▪️ 曝光标尺(指针居中时曝光正常)
- AFS 单次自动对焦
- ⭕️●⭕️ 对焦点位置
3.曝光三要素
3.1 光圈(Aperture)
光圈不仅影响进光量,还控制着景深:
大光圈(小f值):
允许更多光线进入,适合低光环境;同时能产生浅景深效果,使主体清晰而背景虚化。小光圈(大f值):
进光量减少,但景深增大,适用于风光或需要细节全景均衡的场景。
3.2 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
低速快门:
曝光时间长,适合夜景、流水或者光轨拍摄,但需要三脚架支撑以防止模糊。
高速快门:
冻结运动效果,适合体育、野生动物等快速移动的物体,但可能导致曝光不足,拍出来一坨黑乎乎的东西。
创意拍摄中,通过故意使用慢快门可以达到“运动模糊”效果,增加画面的动态韵律;在拍星轨的时候又是另外的路子,设置间隔多长时间拍一张,然后后期合成。
3.3 ISO感光度
低ISO值:
噪点较少,画质好,适合光线充足场景。
高ISO值:
增加感光能力,适合低光环境,但噪点多。
4.相机测光与曝光补偿
4.1 测光模式
点测光:
只测量画面中一个小区域,适用于希望突出表现主体的场景。
中央重点测光:
以画面中央为主,兼顾周边光线,适合大多数常规拍摄。
矩阵/评价测光:
分析整幅画面的光线,通过算法计算出最佳曝光值,适合一般场景使用。
局部测光:
对中央部分进行测光。当被摄主体位于局部位置,所占比不大且与背景反差大时用他。
4.2 曝光补偿
在自动模式下,摄像机有时无法准确捕捉复杂光线,此时可以利用曝光补偿功能:
正补偿:
增加曝光量,用于暗部细节不足时。负补偿:
减少曝光量,避免高光区域过曝,保留更多细节。
理解这些设定,有助于在复杂光线环境中灵活应对,获得更准确的曝光效果。
5.摄影模式
M模式(全手动模式):
完全手动控制光圈、快门速度和ISO,需自行平衡曝光三角参数。适合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应对复杂光线(如夜景、棚拍)或追求精准创作(如长曝光、星空摄影),但对操作要求高,需实时观察曝光标尺。反正不用他照样拍就行,没有必要硬要上,玩的开心就好。
P模式(程序自动模式):
相机自动设定光圈和快门速度,比A档稍微多一点东西能手动。
Av/A模式(光圈优先模式):
手动设定光圈值,相机自动匹配快门速度。通过控制光圈调整景深(如大光圈虚化背景、小光圈扩展景深),适合人像、风光、静物等需突出画面层次感的题材。
Tv/S模式(快门优先模式):
手动设定快门速度,相机自动匹配光圈值。通过控制快门速度冻结动态(高速快门)或营造动感模糊(低速快门),适合运动、车流、流水等场景。
Auto模式(全自动模式):
相机完全接管所有参数(包括闪光灯),用户仅需构图和按下快门。适合紧急抓拍或纯新手入门,但创作自由度极低,易受算法误判影响。
B门模式(Bulb Mode):
手动控制快门开启时间(按下快门开始曝光,松开结束),适用于超长曝光(如星轨、光绘、烟花)。需搭配三脚架和快门线,避免机身抖动。
场景模式(如人像、风景、夜景):
相机根据预设场景优化参数组合(如人像模式自动开大光圈、夜景模式提升ISO),适合特定题材快速拍摄,但灵活性弱于半自动模式(P/Av/Tv)。
模式本质是“参数控制权”的分配,从Auto到M模式,用户逐步接管更多参数控制权,代价是操作复杂度提升,但创作空间同步扩大。
6.白平衡与色彩管理
白平衡的基本概念是:“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能在不同色温的光线下尽量的还原白色为白色。
一般情况下用自动白平衡即可。光线复杂时或对照片色调有特定效果需求时,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K值影响色调。比如偏暖或偏冷的色调选择。
- K值数字越小→越蓝(冷色调)→ 适合拍雪景、冰雕;
- K值数字越大→越黄(暖色调)→ 适合咖啡馆、烛光晚餐。 ### 6.1 白平衡基础
白平衡主要用于校正不同光源下的色温差异:
自动白平衡(AWB):
相机会根据环境自动判断色温,但在复杂光源下可能出现偏色。
手动设置:
根据现场光源(如日光、钨丝灯、荧光灯等)进行手动调节,确保画面色彩准确。
实际上这个玩意没必要,直接拍RAW甩给后期修就是了。
7.对焦系统与焦点控制
1. 手动对焦(MF):自己拧
啥时候用:
- 拍微距(比如小虫子、花瓣细节);
- 晚上拍星星或者光线特别暗;
- 自动对焦总对不上(比如拍笼子里的动物、隔着玻璃)。
缺点:慢,得自己拧镜头环,新手容易手抖糊片。
2. 单次自动对焦(AF-S):半按快门对焦一次,适合不动的东西。
啥时候用:
- 拍风景、证件照、静物摆拍;
- 先对焦再平移构图(比如先对焦人脸,再把人物放画面左边)。
- 不是很适合拿来拍跑来跑去的小孩、宠物、体育比赛。
3. 连续自动对焦(AF-C):选好模式按住连拍,抓拍会动的东西。
啥时候用:
- 半按快门时焦点会跟着主体移动(比如拍跑步的人、飞鸟、汽车);
- 连拍好用。
注意:背景太乱可能跟丢焦点,尽量选干净背景。
4. 全自动对焦(AF-A):会自己切换AF-S/AF-C(比如先对焦静止的人,突然他开始跑步,焦点自动跟上)。
8.保存格式与色彩空间
RAW格式: 未经压缩的原始数据文件(类似底片),完整记录感光元件捕捉的全部信息(包括未处理的色彩、动态范围和细节)。
优势:
- 保留最大后期调整空间(可无损修正曝光、白平衡、色彩偏差等);
- 高动态范围减少高光过曝或暗部死黑风险;
- 适合专业摄影、商业拍摄或需精细修图的场景。
- 保留最大后期调整空间(可无损修正曝光、白平衡、色彩偏差等);
缺点:
- 文件体积大,存储和传输成本高;
- 需专用软件(如Lightroom、Capture One)处理,无法直接分享;
- 直出效果较平淡,依赖后期技术。
- 文件体积大,存储和传输成本高;
JPEG格式: 经过相机机内压缩处理的图像文件,直接生成可分享的成品图。
优势:
- 文件体积小,兼容性强(手机、电脑无需解码);
- 机内算法优化直出色彩(如人像肤色、风光饱和度);
- 适合快速出片、社交媒体分享或非专业需求。
- 文件体积小,兼容性强(手机、电脑无需解码);
缺点:
- 压缩损失细节,动态范围和色彩信息不可逆;
- 后期调整空间极小(易出现色阶断裂或噪点)。
- 压缩损失细节,动态范围和色彩信息不可逆;
反正拍照就是RAW就是了,JPEG是你后面修完输出的。色彩空间的话直接上sRGB。具体色彩空间和显示器那篇的色域有点像,可以去看看
【参考资料】
销声匿迹十多年的 CCD
相机为什么又火起来了,真的值得购买吗?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tardis/zm/art/98369864?source_id=1005
https://zhuanlan.zhihu.com/p/93835471
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397181356
https://www.xiaoheihe.cn/app/bbs/link/14875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