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巴普洛夫的二八狗
原谅我在五四青年节用这样一个奇妙的名字来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刚才在浴室里面思考我近来的状态,发现自己对正儿八经的学习和工作总是提不起兴趣,或者说干活所用到的时间比其他人正常情况下所用的时间要多不少,就比如之前做那个广播台的节目,再比如建模的时候我用三天舍友就用一天,问题很大反正是。
要是解决我总是拖延不干活的问题(包括现在这篇文章也是我顶着几个火烧眉毛的ddl搁这写的),首先我觉得要先去把自己想象成巴普洛夫的狗。抛开原始的乱七八糟的生物学结论不谈,我这关注的是巴老先生的狗之所以能够学习到相关的行为,其背后的逻辑是啥样的:(大概就是学习的正反馈的构成)
flowchart TD
A[初始的动力打开学习开关]-->B[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B-->C[学习得到好结果]
C-->D[转化为进行下去的动力]
D-->B
高中的时候之所以能够卷生卷死,实际上确实在我这是有一个这样的逻辑的,主要矛盾给放到上个好大学上面,然后十分频繁的考试又能够有效的将我的学习成果量化出来转变为动力,这个正循环确实是从初中开始一直支撑我走到大学。
但是大学以来这个学习的正循环很显然被打破了,总是感觉学习没啥意思,学起来也没啥(同时也能发现我这快两年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这个德行)
一个是要找到开始学习的动力,这个确实很虚而且我自己也很需要,对于我自己而言实际上我也没有想明白;一个是要找到能将学习进度转换为下一步的策略,这个我觉得我也比较缺少;再一个可能还有个技巧,连带着后文一起讲吧。
然后是为什么干活时间总是比别人久,我觉得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感觉有的东西他真没必要追求最好,比如舍友他们的目标就是做完而已,毕竟做完就能有资格,所以他们做的快;跟我在一起的搭档也是配完音就不返音不怎么修改,因为实际上第一遍也能展示自己的百分之八十,为什么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上面只为那百分之二十呢?霓虹那边我记得看泡沫年代的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例子,企业为了去节约成本,把目光放在了让员工节约最后的那一点边角料上,为了节约边角料去浪费巨量的人力成本。我这样做又和日本企业节约边角料有什么区别呢?这和以前上课插入浪费时间的例行公事部分的时候老师安慰“多学一点没有什么害处”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歌颂完美是好,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也没有必要去追求完美,因为有的东西的完美的性价比真的不如我再拿时间去干别的事。
于是就又引到了二八定理上,百分之八十的收益是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里面,二要不要花费这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去完成这个百分之二十还要掂量掂量,看他值不值得,能不能提供给我应有的成绩,足量的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当然话是这么讲,我写这篇文章耽误我其他事又与上述说法相违背了呢)
话继续拐过来,第二个原因就是无法进行心流状态。中学的时候我接触手机之类的东西远没有现在多,现在干什么活干着干着总会倾向于开摆,比如我写代码写一半开始写这篇稿子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点我觉得,一个是要降低娱乐的吸引力,第二个又回到上述的那个巴普洛夫里面,要利用这种正反馈机制,来让这个学习研究更吸引自己。
ok大概就这么多,吸取上述的经验,一共两个事:
- 要明白自己学习的奖励机制是啥,把自己当成巴普洛夫的狗
- 要进行取舍,用二八法来决定做到什么程度,杜绝完美主义
差不多就写这么多,然后我要践行上面的东西了,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