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

在此再次感谢我的搭档与我共同完成本次作品。下面展示我写的这部分


介绍与背景阐述

星际穿越是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指导的一部原创科幻冒险电影,上映于2014年11月5日,豆瓣评分9.4。

诺兰这样解释创作初衷,“小时候,成为一名宇航员是最崇高的梦想和最终极的野心。我怀念对不断探索和向着银河最深处前进的坚持。希望我们这次能够开启‘向外延伸’的新时代。” 《星际穿越》既是他对经典太空电影的致敬,也是他童年梦想的延续。在制作中,他也一如既往的倾向于使用实景拍摄和 IMAX 胶片,而非完全依赖 CG,以求真实感与沉浸感。

为了确保电影中科学理论的真实性,诺兰邀请了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担任科学顾问,确保虫洞与黑洞等天体物理现象的严谨性。索恩团队使用数千台计算机模拟爱因斯坦方程,绘制出的黑洞影像对天体物理学研究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索恩著有《星际穿越的科学》这本书对影片中的科学原理进行逐一刨析。

观后感

《星际穿越》的故事结构精巧,总体来看具有明暗两层线,明线是库珀在超立方体里面用传递信息的方式救了女儿和全人类,引力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爱是库珀行动的动机。暗线则是高维人类使用造虫洞、超立方体的方式来拯救现在的人类。

《星际穿越》的伏笔与铺垫则又如公式般严谨而精密:开篇书房里无端震颤的书架、墨菲口中“幽灵”的呓语、沙子间暗藏的NASA基地坐标,这些看似好似超自然现象都伏笔,都在结尾库珀在超立方体表面拨动世界管,墨菲破解手表指针震颤的瞬间被回收,形成闭环。诺兰让我们明白,五维空间的书架既是父爱的载体,也是人类为自救埋下的时光胶囊,正如墨菲定律所言:所有被引力牵引的偶然,终将成为必然的星光。

《星际穿越》在细节处理和次要人物塑造上也值得我们进行探讨。以男主人公库珀的两个孩子而言,墨菲是仰望星空的开拓者,是被万人敬仰的存在;但儿子则是脚踩泥土的守望者,至关重要但却容易被人遗忘,甚至连名字都是最普通的汤姆。当父亲将“守护家园”的承诺托付给儿子时,这个剧中唯一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脊梁撑起了整个人类。他对父亲有着无条件的信任,父亲只不过是一句照顾好家人的交代,自己便在老屋和农田中坚守了几十年,直到墨菲回家仍能找到几十年前父亲送给自己的手表,进而破译出父亲的暗语。父亲的宇航服与儿子的犁头同样闪耀:前者传递出黑洞的相关数据,后者则为信息的传递保留了桥梁。拯救人类的不能只有几个能力超群的英雄,更有千千万万汤姆这样坚守的普通人。

影片结束后,我又在思考这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迷恋这种科幻作品?我想,人们迷恋科幻,或许恰是因为这些作品如同棱镜,折射出人类灵魂深处最深邃的悖论:我们既是浩瀚星尘的产物,是理性的孩子,又是星尘中唯一会为星光流泪的感性存在。正如《三体》中,歌者以二向箔将太阳系化作梵高笔下的流动星河,冰冷的理性与炽热的悲悯在一瞬间交织成璀璨绝唱;而在《银河帝国》里,心理史学框架下的人们更是在用自己的一生谱写着信仰与背叛、权利与情感的史诗。科幻从不只是对未来的单纯狂想,更是在剖析着我们内心的理性与感性。正是在科幻作品的映射下,在公式的演算与人性的光辉中,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自己。

而《星际穿越》之所以震撼人心,我想正是因为它关注到了这种矛盾,将其谱写为星空下的史诗。当库珀漂浮在超立方体表面,用手指拨动书籍的世界管,冷冰冰的公式与黑洞奇点数据便有了体温;黑洞吸积盘辐射的每道射线,都成了跨越维度的思念回响。诺兰与索恩用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原来科学与技术作为我们人类挑战自然时最有力的武器,面对我们自己时也能雕刻出爱的形状。正如卡尔·萨根在《宇宙》中写道:“我们DNA里的氮元素,牙齿里的钙元素,血液里的铁元素,都是曾经大爆炸时散落的星辰。”科技与人情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如同光的波粒二象性一般,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维度的投影。

当片尾字幕随管风琴的轰鸣升向黑暗,银幕外的我们仍被困在名为“人类”的困局里:我们既是星尘中的尘埃,又是星尘中唯一试图理解尘埃的神明。诺兰用也在本部影片中告诉我们,当引力波的涟漪在时空中扩散之时,唯有爱能让杂波变为传递信息的使者;当分子在虚空中漫无目的的运动之时,唯有篝火旁相扣的十指能定义存在的温度。或许宇宙从不关心人类如何用虫洞开辟出自己种族生的道路,不关心人类是如何在黑板上写下一行行公式与符号,但正是这种宇宙眼里徒劳的浪漫,让我们在无尽熵增的荒漠中,种出了名为文明的绿洲。让我们仰头去凝望夜空吧,那每一道来自远古的光斑都在低语:去计算光年,去笑,去流泪,去成为宇宙最温柔的星尘。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星际穿越
http://example.com/2025/05/29/番剧鉴赏/电影/2025-05-29-星际穿越/
作者
ZHW
发布于
2025年5月29日
许可协议